在知乎上忽然看到有人贴出了《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的全文,坐在路边一口气看完,思绪万千。
没看这部小说,已经有超过二十年。中学时候家里有各种文学杂志,不记得是在某期《人民文学》还是《十月》,亦或是《名作欣赏》里,看到这部小说。那时候只觉得小说语言鲜活,又有一种诡秘的气质,语调似乎是快活的,却又透着深沉的悲伤,所以经常会翻出来看。大学以后,家里的书找不到了,就再没有看过。互联网兴起之后,也曾反复搜索过,一直没有找到原文。今天再次读到,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一些近来萦绕在心头的疑问,也突然找到了答案。
我自认为读过不少小说,对于小说的优劣,我有自己的评价。然而这篇小说,却在我的评价体系之外。我知道它极好,但是却无法准确地指出它具体好在哪里。勉强说来,只能说小说有一种带着一种诗意的残忍,用欢快的语调展示了美的毁灭。这种矛盾带来的张力足以使读者寒毛直竖,久久不能收摄心神。在大学的时候得知作者叶蔚林是男性,顿时目瞪口呆,明白了作家远不是“我口说我心”那么简单,从此对作家有了敬畏,这是后话。
之前曾经跟朋友聊天,谈到一个观察,说叶落归根这个观念,似乎有性别差异。尤其在农村,男性有更多的乡土情结,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决绝地往外走。这种差异的来源,值得探究。在近年来的一系列事件中,又看到女性走在抗争的最前列,其勇敢决绝,足令男子汗颜。诚如鲁迅所说: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再次看完《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对这两个问题我突然都有了答案。那就是,女性之所以反抗更激烈、更决绝,恰恰是因为环境对她们更冷漠,更残酷。而又是她们,要更多地为下一代承担责任,所以不得不挺身而出。
相比之下,男性更多地受到儒家传统规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等等,对女性的处境缺乏同情之理解,有更多闲情逸致,所以可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以随遇而安,叶落归根对于传统男性是一种颇不坏的选择。
小说有三章从三个方面描绘了身为女性的不幸。爱月的奶奶八十大寿,想坐席,最终被孝顺的儿子劝止,因为女性从来都不能坐席;荷香的嫂子因为私通被哥哥殴打游街;难得桂娟的姐姐婚姻幸福,却遇上难产,因为家属一句“保小的”,流血而死。相应地,五个女子对于理想中的世界——“花园”——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有没有男人打女人,有没有恋爱自由,生孩子怎么办。当这些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吊颈”脱离苦海、进入“花园”,就是自然而然的,值得郑重其事地预备的好事。
今天的情形跟小说中所写的自然很不一样了,但不难想象那些对这些痛苦仍然有记忆的女性朋友对于禁锢,对于重新回到过去的任何迹象更为敏感,也更抗拒。而她们今天要面对的力量,比起刘和珍的时候,不知道强大多少倍。而轻信宣传的人,又何其多。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我很难算是女权主义者,但对平权一直非常关注,深切同情,也多次被引为同道,索其根源,大概从读这篇小说开始。今天写下这些,赞美这篇小说,原因无它,只是因为:
It is my du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