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d War II Niall Ferguson on The Emerg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o introduction needed.

  • We are in Cold War II;
  • Could be much worse than Cold War I, economic wise and technology wise;
  • Russo-Ukrainian War is the first hot war in Cold War II just like the Korean War is the first hot war in Cold War I;
  • Stakes are high for both China and the US over Taiwan. Things could escalate very fast;
  • The Chinese model is unappealing in 2 aspects: Innovation and Human Rights.

致敬那些大年初三,还在认真研读我的博客的人……

我的博客使用了Google的Analytics服务。近来反复收到Google的提示,说从某日起,原来的数据收集办法不再有效了,要尽快切换到新的数据收集方法。今天有空,就想试试看是不是可以切换好。

另一边,有朋友问我在知乎上发的文章链接为什么不用卡片?用卡片的话读文章的人在点开链接之前就可以看到内容标题。我就把之前的几篇文章中的链接方式改了一下,更新了。

这就是所谓“卡片式”链接,相对的就是传统的在文字下面加下划线的链接样式,不能自动显示链接的标题。

然后很快就看到Google Analytics主页的实时分析提示有人访问。我的博客的访问量实在不值一提,我就好奇观察了一下:

首先,不是我自己的手机,因为Google数据显示这是桌面用户;

然后,阅读的内容是我刚刚在知乎上更新的文章,《中国人金庸》,Referral也显示,用户来自知乎;

最后,读者挺专注,阅读了几分钟——根据Google的统计,超过90%的用户打开我的博客,很快就关掉页面了。

我在心里感叹,到底还是知乎的用户啊,还愿意阅读。

上个厕所回来,知乎提示我有系统消息,打开一看:

我十分诧异,立即点了申诉,说明这篇文章早就通过审查,在知乎上贴了很久了,只是更新一下链接,怎么就违规了呢?

提交完毕,很快又看到Google Analytics提示又有用户访问:

这一次Google还提示,用户来自北京,阅读的内容则不再是《中国人金庸》这一篇,而是扩展到了其它内容,但Referral还是来自知乎。又过了一会,知乎发来通知:

这么看来,Google Analytics显示的几次访问,应该都来自知乎的审核团队。

从访问模式看,知乎的审核员认真地阅读了我的文章,发现了问题(在被删除之后,我自己仔细看了一遍文章,敏感内容靠近末尾的位置,不认真阅读的话很容易漏掉)。在收到我的申诉之后很可能对事件进行了升级,由高级审核员进行审读,不仅再次仔细读了文章,还检查了相关内容,以确认我的思想倾向,最终确认了这篇已经发表许久的文章确实是违规的。根据社区规范给我发了通知。可以说非常审慎,非常尽责了。

向你们致敬!

In Between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Hayek

Qin Hui has been my favorite scholar since many years ago. I think he is among the small group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scholars who are actually presentable on a global stage. Recently I had the chance to listen to his lecture series My View on Karl Marx. It was fascinating. I translated a small excerpt from the last episode into English, so my western friends can have glimpse of it.

Towards the end of the Q&A session, someone asked Mr. Qin:

继续阅读In Between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Hayek

站在澎拜记者的肩膀上

新鲜出炉的· (Annie Ernaux) 讲:

诺贝尔奖网站演讲页面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terature/2022/ernaux/lecture/

澎拜的翻译: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079867

哪怕是为了赶时间抢先发表,也不该弄到句意不通的程度吧?有好几个地方的指代理解错误,译者自己恐怕也清楚意思没有怎么弄明白,就这么含糊过去了。

继续阅读站在澎拜记者的肩膀上

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

在知乎上忽然看到有人贴出了《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的全文,坐在路边一口气看完,思绪万千。

没看这部小说,已经有超过二十年。中学时候家里有各种文学杂志,不记得是在某期《人民文学》还是《十月》,亦或是《名作欣赏》里,看到这部小说。那时候只觉得小说语言鲜活,又有一种诡秘的气质,语调似乎是快活的,却又透着深沉的悲伤,所以经常会翻出来看。大学以后,家里的书找不到了,就再没有看过。互联网兴起之后,也曾反复搜索过,一直没有找到原文。今天再次读到,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一些近来萦绕在心头的疑问,也突然找到了答案。

继续阅读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

当法律遇上陋习

小石城事件(Little Rock Nine 或“小石城九人事件”)是1957年发生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的非裔美国人学生进入当地小石城中央中学就读的事件。小石城中央中学开始招收黑人学生是事件的导火索,起初支持种族隔离的阿肯色州州长Orval Faubus阻止学生们进入学校,后来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的介入下,学生们才得以进入学校。 (Getty)

继续阅读当法律遇上陋习

《围城》与钱钟书

1.      

近日从朋友处得到一本汉英对照的《围城》:

对照着看一遍下来,颇有些有意思的发现。

首先注意到的是,标题“围城”被翻译为“Fortress Besieged”,犹言“城之被围”,有动作有过程。而我原来对围城中“围”字的理解一直接近于“围墙”之“围”——“围”是一个沿袭下来的、无足轻重的修饰词。“围墙”并不是墙被围了,而是用以把房间围起来的墙。同样,“围城”也无非是说封闭的城堡,是静态的含义,译作“Fortress”似乎已经足够,强调的话可以说“Besieged Fortress”。译做“Fortress Besieged”,包含动作和过程,似乎小说不仅要表现围城如何使外边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出来,还要表现这城是如何一步一步围上的。虽然在第三章就借苏小姐之口说出围城来自法国谚语,但这一层过程的含义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

在杨绛为英汉对照本写的前言中提到,钱锺书和杨绛收到凯利女士来信,希望授权出版英文版,是在二人下放干校之前。根据维基百科,钱锺书是1969年下放到干校,可知来信在此之前。在当时,作者已经无法回信授权,所以凯利女士只能等着。 继续阅读《围城》与钱钟书

《舟中琵琶》与汉语歌曲传统

居家隔离,回顾老电影《杜十娘》。怀旧的同时,惊艳于其中的音乐,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一孔之见。

杜十娘的插曲《舟中琵琶》,全部歌词是这样的:

一支琵琶一叶舟,琵琶在手歌在喉。往时只觉天地小,今日才见大江流。

锦绣衣裳金玉楼,最繁华时最忧愁,如今一旦全抛却,与君且作少年游。

长携手,天地久,到白头,问君家乡路几许,岸上灯火是瓜州。

传统诗歌形式,每句七言,一二四句押韵。内容也是非常凝练的传统诗歌语言,前两句起兴,接下来两句海天为之一阔,正是冲破牢笼之后的心境写照。第二段续说往日虽然锦绣繁华,却无时不在忧虑,如今终于可以把过往都抛在身后,与伴侣厮守。第三段希望这样快乐的时光可以长久,好在家乡已经近在眼前。文字浅白,但绝不直露,所以意境悠远。 继续阅读《舟中琵琶》与汉语歌曲传统

Reith Lectures Blocked in China

眼看到年底了,手机2021年的Reith Lectures还没有更新。去BBC网站一看,内容已经发布到iTunes Podcast好几天了,只是我的手机没有收到更新。

连上VPN,再刷新手机上的程序,仍然没有新内容。尝试搜索reith lectures,只有几条无关的结果。

直接上苹果的podcast目录页,找到这个节目:

https://podcasts.apple.com/gb/podcast/the-reith-lectures/id318705261

可以很清楚看到已经有两集更新,这时候点“Listen on Apple Podcasts”,会转入iTunes,然后弹出如下对话框:

以后要想接着听,就需要VPN,还需要使用国外的iTunes帐号了。文化入侵遭遇铜墙铁壁!